刺绣,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,想必很多人受到古装剧的影响,一想到它,只能想到一个娟秀美人拿着绣料,一针一线细细勾勒着花鸟虫鱼、繁复纹路。
毕竟在古代,刺绣、缝纫等讲究心灵手巧的女工皆由女子而作,而男子往往不是文能提笔安天下,就是武能上马定乾坤,以在外交际、报效国家而主。
然而在当今的社会,信息高度发达、男女讲究平等,越来越人了解了刺绣的魅力,其中有些手脚灵活、心思细腻的男子也喜欢并学习起了这一古老手艺。
其中就有一个来自辽宁葫芦岛的“绣郎”,他每天花12小时学刺绣,历时十余年为绣痴迷,痴迷到甚至放弃了高考的程度,这个人就是王见雨。
展开剩余88%王家有绣郎,但见雨花落
见雨,总是能让人想起南宋诗人范成大的“无法可示人,但见雨花落”,叫人觉得,拥有这般秀气名字的,该是一位娉娉袅袅的江南美人,可谁能想到,这竟是一个生长在东北广阔平原上的男孩的名字。
许是缘分天注定吧,有着秀气名字的王见雨合该与刺绣结缘,在他17岁即将高考前外出游玩的那一年,竟叫他偶然间见识到了刺绣这门流传已久的古老手艺。
那是一个满族的老人,独自坐在街头安静地绣着繁复精美的纹路,阳光打在了老人的脸上,王见雨蓦然望见了老人安详的面容和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的绣面,一眼倾心,他对刺绣上了头,下死了决心要学习这门手艺。
回到家后的王见雨立马准备了所有物料,跟着网上的视频学起了刺绣来,一开始,父母只当他是三分钟热度,只当他是高考排遣压力的方式,却不想,王见雨竟越发地沉迷刺绣,有时一个周末都待在房里研究,书也不念了,甚至还请求父母给他找老师一对一教学。
这让受到正统教育的王家父母怎么受得了?他们想到的只有阻止王见雨继续刺绣。于是他们打开了房门夺过了绣料,趁着王见雨没有回过神之时,想要一把将这绣料撕毁,可当他们不经意望向了那绣料上的精美纹路时,却突然狠不下心来了。
多好的刺绣啊,王家父母从没觉得自己的孩子会在这方面有天赋,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长相有些清秀的孩子,和别的男孩子一样,上学读书,放学玩游戏,他们想不到有一天自家的孩子竟然能够绣出这般美丽的绣面。
“爸,妈,别撕,这是我这17年来唯一真的想做的事情了,让我学刺绣吧,我会好好学习的。”缓过神的王见雨红着眼睛苦苦哀求道。
王家父母听了愣了愣神,一边是孩子对这方面竟然真有天赋,一边则是来自传统教育高考的压力,几番纠结之下,还算开明的王家父母还是答应了王见雨的请求。
痴迷刺绣,告别高考
可令王家父母没有想到的是,乖巧的王见雨竟然食言了,他并没有兑现答应他们的承诺,他不想学习了。
本来想着请了老师,王见雨可以按着老师的进度好好学习刺绣,同时也能兼顾学业,可不想王见雨竟对刺绣痴迷到了能绣一天的程度,像是粗通武学之人被人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,越发对刺绣痴迷上了瘾,着了迷。
他上课刺绣,下课刺绣,回到家还是挂念着他的刺绣,常常能够这样绣上12个小时,绣上一整天,这样高的强度,哪里还有时间学习念书呢?王见雨的父母愁眉紧锁,他们一边心里了解就儿子这成绩上不了好大学,可一边又担心儿子届时绣不出名堂又没有文凭找工作难。
于是,他们想和儿子谈谈心劝劝他,可没等他们劝儿子暂缓刺绣,儿子竟然告诉了父母他不想高考了,他想要去川蜀学蜀绣,要去苏州学苏绣,他要把这刺绣的手艺学精湛了,然后发扬传统文化,刺绣工艺。
这让王见雨的父母如何受得了呢?他们再这么开明都无法消化这个信息,本来男子学刺绣就已经够奇特了,儿子竟然为了学这手艺连书都不念了,王家父母当场怒极,可当儿子拿出他新作的山水作品时,他们的盛怒气焰又掐灭得无声无息。
儿子是有天赋的,王家父母看到那作品时,心里只有这么一个想法。
时过境迁,已是历时十余年,王家父母心里是越发庆幸当时没有阻止儿子刺绣,如今的王见雨在自己的家乡已是小有名气,他不仅成立了工作室,私人订制刺绣售卖,还开设了刺绣课程,教授学生如何刺绣。
2017年,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刺绣的魅力,王见雨将自己刺绣的日常发布到了网络上,引起了一片热烈的反响,人们纷纷称赞他的心灵手巧、技艺高超。
王见雨感觉到很快乐,因为他做着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而王家父母也很欣慰,儿子能够凭着自己的兴趣有口饭吃,心情愉悦,乐观向上,这该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成就。
北大骄子,转学技校
王见雨的事情让我想到了那位坚持从北大转学到技校的周浩,周浩,作为08年青海省理科全五名,考出了660分的傲人成绩被北大录取,妥妥的天子骄子,可这天子骄子也有自己的烦恼,因为他并不想上北大,是被家长们逼着上的。
原本周浩从小动手能力强,喜欢拆装东西,研究物件的机械构造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满足他的愿望,他是想要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,可无奈父母一味希望自己家中能够出个“北大骄子”,逼着周浩去读北大,挣扎未果,周浩只好去读了北大的生命科学系。
然而生命科学系比较重理论、轻实践,这让手痒的周浩很是挫败,他不想终日只能上课学理论,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的他,想要转院去重实践的工科院,却又发现北大转院难,几乎没有办法转到工科院。
有些绝望的周浩在第二年直接办理了一年休学,去了深圳。
在深圳,他想着让自己体会一下社会的艰辛,珍惜北大的机会,于是做了电话接线员、流水线工人等一些底层工作,可令他难过的是,他是得到了社会的锤炼,可休学一年回来,他却发现不是他“不识时务”,是他真的学不进去,不感兴趣的事情他实在做不了。
转院无望,锤炼无用的情况下,周浩开始盘算着转校,他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发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数控技术行业内属于领先水平,这是他感兴趣的领域,于是周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转校,尽管这一切遭到了父母反对,可周浩已经没办法再屈服了。
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校长很珍惜这位北大人才,给周浩配给了最好的老师,最好的设备,一对一地当面指导,直到这时,周浩才找到了遗失许久的快乐。
儿孙自有儿孙福,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人生
尽管周浩最终寻回了自己的快乐,可毕竟还是在北大蹉跎了几年,相比较周浩,王见雨无疑是幸运的,尽管父母也曾反对过,可最终也为他的梦想做出了一系列的让步,并给予了支持,他寻梦之路还算是一片坦途,也终获得了应有的成就。
这让人不禁想要沉思,到底是逼着孩子按着普通人的生活按部就班一辈子安全,还是爽快放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为之奋斗痛快呢?
要我说,儿孙自有儿孙福,若是不想让孩子后悔一辈子,若是不想让孩子埋怨自己一辈子,那就不要过多干预他们的人生,剥夺他们的梦想。
毕竟,谁没有青春过,又有几个没有因为曾经的不敢而变得平庸,在午夜月明时重重叹一口气遗憾呢?
知道没有尝试过触手梦想的遗憾,就不必再让子孙后辈去尝试这种难以下咽的苦楚了,毕竟,当人一世父母,就该有这样的觉悟,望着孩子远离自己的人生轨道而去,背影渐行渐远,直至看不见。
发布于:天津市